【摘要】最近,世界银行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(S&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)联合发布了2022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(CPPI)。此次排名覆盖了434个港口的765个集装箱码头,记录了156,813次船舶靠泊和2.439亿次操作,最终确定了348个港口(港区)的排名。在前十名中,中国和中东地区的港口占据了洋山港、塞拉莱港、哈利法港、丹吉尔地中海港、卡塔赫纳港、丹戎帕拉帕斯港、宁波港、哈马德港、广州港和塞得港。
然而,在排名前50的港口中,仍然能够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小型港口,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依赖标普提供的数据来认识一些偏远港口。因此,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PPI的计算标准,以便参考。CPPI的基准是船舶在港时间,包括船舶进入港域到离开泊位的时间,但不包括从离开泊位到离开港域的时间。全球主要班轮公司为标普提供这些时间数据,只有一年内有效靠泊达到24次的港口才会被计入排名。
在计算方法上,与2021年的绩效排名相同,2022年的排名仍然使用了综合技术性评分和影响因子评分两种方法。影响因子评分相对容易理解,CPPI将船舶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:支线船(<1500TEU)、主要部署于区域内贸易的巴拿马级船(1501-5000TEU)、主要部署于南北贸易航线的中型船(5001-8500TEU)、主要部署于东西航线的新巴拿马型船(8501-13500TEU)和主要部署于亚欧和跨太平洋航线的超大型集装箱船(>13500TEU),并分别计算相应组别船舶在港的时间。
采用这种分组方式的原因是,根据标普的统计,船舶在港时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:货物操作时间、泊位闲置时间和船舶等待时间(Arrival Time,从进入锚地到抵达泊位之前的时间)。其中,货物操作时间占比超过60%,船舶等
待时间占约30%,前者主要受到作业量影响,后者则更多受船舶大小的影响。其他因素,如桥吊效率,在不同作业量和船舶大小组别中的差异不大。至于综合技术性评分,将船舶等待时间和在泊位时间总结为船舶在港时间,为了避免大型船舶组别的平均时间高于小型船舶组别的情况,CPPI会比较每个港口的平均时间和每个组别的平均时间,并在计算时进行加权处理。最后,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公式,得出最终评分并进行排名。
尽管这份排名仍然存在一些误差,但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数据。2022年,船舶在港的平均时间为36.8小时,其中10.8%(约3.96小时)是船舶在泊位上消耗的时间。通常情况下,在安全操作的情况下,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1小时或更少,这给运营商提供了很大的优化空间。显然,中国港口在这方面具有优势,而北美港口的表现则一如既往地较差。
在348个港口中,北美区域港口中排名最高的是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威尔明顿港(第44位),按照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在全美前20。我们比较熟悉的哈利法克斯港(第278位)、西雅图港(第279位)、纽约新泽西港(第306位)、休斯顿港(第335位)、洛杉矶港(第336位)、查尔斯顿港(第340位)、奥克兰港(第343位)、长滩港(第346位)、温哥华港(第347位)和萨凡纳港(第348位)的成绩显示,北美港口在绩效方面存在着许多系统性问题。例如,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在2022年由于货物量下降,船舶拥堵减少,船舶等待时间得到了改善,但与2021年相比,它们的排名提升并不大,而萨凡纳港等美东港口由于货物转移和港口能力不足,绩效排名迅速下滑。
与北美港口相比,东亚港口的排名更加靠前,占据了榜单的18%,
其中有62个港口。然而,只有8个港口的排名在200名以下。进一步细分地区来看,中国港口的绩效表现无疑是最好的,马来西亚和日本韩国港口的表现也较好,而菲律宾、印尼和越南港口的表现较差。当然,真正出类拔萃的是年吞吐量超过400万标准箱的大港,这些大港对于船舶靠离泊、泊位计划和操作效率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港口。在这份排名中,中国港口占据前10名中的一半,而欧美港口则不可避免地排在最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