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德迅公布的财报数据,2025年第三季度其营业额同比下降7%至60.4亿瑞士法郎,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(EBITDA)暴跌22%至5.14亿瑞士法郎,税前利润重挫39%。其中,海运业务受冲击最为显著,第三季度息税前利润(EBIT)同比跌幅达57%,空运业务EBIT也下滑2.4%。公司全年利润预期从14.5亿至16.5亿瑞士法郎下调至超过13亿瑞士法郎,这已是年内第二次下调业绩。
德迅首席执行官斯蒂芬·保罗在财报中坦言:“严峻的外部环境迫使我们必须可持续地改善效率与绩效文化。”他指出,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量萎缩、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重构,以及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战,是导致业绩下滑的核心因素。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三季度,德迅美国航线货运量因关税政策影响急剧下降,而欧洲进口量虽有所增长,但难以抵消整体压力。
作为降本计划的核心举措,德迅宣布将裁减1000至1500名全职员工,占其全球75241名员工总数的约2%。此举旨在每年节省至少1.1亿瑞士法郎的人力成本,占整体降本目标2亿瑞士法郎的55%。除裁员外,公司还将通过设施优化节省5000万瑞士法郎,并通过流程自动化、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等措施削减4000万瑞士法郎运营成本。
据内部文件披露,此次裁员将优先针对非核心业务部门及绩效未达预期的岗位。德迅强调,所有节流措施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,相关重组成本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及2026年第一季度入账。公司同时承诺,将通过“关键功能与市场流程优化”及自动化技术投入,确保客户服务质量不受影响。
德迅的裁员并非孤立事件。同期,另一家货代巨头DSV因加速整合德铁信可(DB Schenker),已在全球裁减超3000名白领员工,但通过合同物流业务扩张,其全球员工总数仍保持增长。相比之下,德迅的裁员更直接反映行业需求萎缩的冲击。
市场分析指出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运力过剩导致的运价低迷,以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率提升需求,正迫使货代企业重构成本结构。德迅在财报中特别提到,其空运业务虽因服务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获得新增长点,但海运业务仍深陷价格战泥潭,第三季度每标准箱利润率同比下降30%。
面对长期挑战,德迅将转型重点放在自动化与流程优化上。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,将共享服务中心覆盖率提升至60%,并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动态定价系统。在空运领域,德迅通过新增印度、加拿大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门户节点,构建全球空运网络;在海运方面,则聚焦中小企业市场,目前该细分客户占比已超50%。
“保持高质量服务仍是首要任务。”斯蒂芬·保罗强调,德迅将通过精准投资云基础设施物流、易腐品运输等高附加值领域,对冲传统业务下滑风险。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德迅空运货量同比增长7%,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,显示其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。
此次裁员计划,既是德迅应对短期业绩压力的权宜之计,也是其长期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。市场普遍关注,这家拥有130年历史的物流巨头能否在削减成本的同时,维持其在海运、空运市场的领先地位。
业内人士指出,随着全球供应链加速向区域化、数字化演变,货代企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运力规模转向服务创新能力。德迅的降本计划能否成功,将取决于其能否在自动化技术应用、垂直领域深耕与客户体验维护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在这场物流业的寒冬中,一场关于效率与生存的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