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,今年前7个月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为3.4万亿美元,同比下降了6.1%。其中,出口总值为1.94万亿美元,下降了5%;进口总值为1.46万亿美元,下降了7.6%。与此同时,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,今年1-7月全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为1.8亿标箱,同比增长了4.5%。除了深圳港和东莞港外,TOP20集装箱港口都保持了增长。然而,读者们对于码头作业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,港口数据如何保持高增长感到困惑。
文章作者认为,应该区分“出口额”和“出口量”。在转口贸易中,贸易商倾向于使用内地-香港-外国的转让定价结构。近来,香港的外汇短期存款利率较高,因此在出口贸易中,贸易商会将全额货款收取到香港账户,但只向内地供应商支付必要的成本,将现金留在利率较高、调度更灵活的香港。此外,在出口申报时,贸易商可能会低报商品的出口价值,以将利润留在海外。这导致出口量看起来比出口额好看。然而,我们不必采用如此复杂的解释方法,就能了解到外贸的客观情况,也更能说明出口额与吞吐量之间的关系。
文章作者引用的数据是集装箱吞吐量,而吞吐量由内贸和外贸组成,外贸又分为重箱和空箱。只有外贸重箱数据才能真实反映外贸出口水平。从外贸箱的角度来看,最简单的逻辑是,全球主要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箱量应该大致匹配。然而,上半年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4.8%,而欧洲TOP15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下降了4.2%,只有2个港口实现了增长。在北美方面,亚洲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数量减少了273.27万标箱,其中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数量减少了181.17万标箱,降幅达到24%。当欧美主要港口的吞吐量和进口箱量都在下降时,中国集装箱吞吐量的增幅很难用外贸箱解释,也与出口额不匹配。
另一方面,国内外贸箱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1-7月中国港口累计完成的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为9390.50万标箱,同比增长了0.7%。这一数据与出口额较为吻合,也说明拉动吞吐量增长的主力是内贸箱。